平山新闻>>平山头条新闻

大米峪的“执着”——河北平山县米乡变身记

2017-06-14 10:14:27 来源:新华社

新华社记者王洪峰、范世辉、任丽颖

从盛产大米、小米支持解放战争到种植谷物仅能满足口粮之需,再到大面积种植富硒谷子脱贫致富,河北平山县大米峪村几度变身。大米峪村的历史变迁,见证了中央扶贫政策给太行老区人民带来的新机遇,也见证大米峪村民脱贫致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。

曾经的囤满仓丰成为记忆

大米峪村地处太行山区,是移民搬迁村,有110户人家、400多口人。村民们说,搬迁前,大米峪村位于滹沱河等3条河流汇聚的地方——岗南水库库区。自明代以来,这里一直是著名的鱼米之乡。村名中含的“米”字,就是大米峪村自古丰产米的印记。

“平山县是革命老区,想当年,党中央、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时候,吃的大米、小米很多是我们村供应的。”说起这件事来,大米峪村的老人们至今仍是满满的自豪感。

1958年,由于水源保护需要,大米峪村不得不从水土富饶的鱼米之乡搬到土地贫瘠的秃岭上。因土地贫瘠产出效益低,群众赖以生存的谷物种植仅能满足口粮之需,囤满仓丰的生活成了回忆。

如今48岁的刘和平,2003年始担任大米峪村党支部书记。他回忆说,当时大米峪村非常贫穷落后,进村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,连收粮食的小贩都因为路不好走而压价。村民外出不忘随手捡砖头,为的是将来盖房子用,当时家家门口都堆着一堆烂砖头。

想翻身,数次努力成泡影

靠做苗木起家的刘和平,被村民们寄予厚望。“上任以来,我一直琢磨干点事,让群众摆脱贫困的生活富起来。”刘和平说。

最早,刘和平想到了种核桃。由于当地自然条件不行,水肥也跟不上,辛辛苦苦栽植的60亩核桃打了“水漂”。

他们又开始种速生杨。1万多棵速生杨一度长势喜人,貌似大米峪村可以打个翻身仗了。然而,一场大雨使九成速生杨被淹。刘和平看着被淹的树木欲哭无泪。

刘和平不甘心。几经商讨,他们改养猪。群众积极性不高,村干部带头先搞做示范,想以此重振群众的信心。他们利用扶贫资金很快建起了猪场,可是口蹄疫来了。辛辛苦苦养猪几个月,赔了3万多元。干部们灰头土脸,有的自嘲说:“头没带好,自己也掉坑里了。”

责任编辑:吴潇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