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

荒山上的现代农业园区样本

2014-01-23 16:48:14 来源:石家庄日报

  葫芦峪在建的蔬菜大棚。 邵 蔚 摄

    ■曹永刚

    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平山县王坡乡,在发展实践中,该现代农业园牢固树立“市场思维、开放思维、创新思维、法治思维”,敢破敢立地探索出了一条太行山区、丘陵地带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,不仅为破解“农字号”企业的土地、资金等难题提供了借鉴,为工业化、城镇化置换了宝贵的土地指标,而且秉持法人经济和自然经济相结合、规模经营和家庭经营相结合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理念,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民增收,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,这对于太行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借鉴意义。

    整合山场资源 推进土地流转

    隆冬时节,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里却别有一番景象:高高的荒坡上,铲车、钩机正在轰鸣作业;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里,工人们正忙碌着划分菜畦;满山遍野是低矮密植的核桃树,涂了白漆的蓄水池点缀其间,层层梯田错落有致,忙碌的景象和别致的风景,让人似乎感受不到冬天的萧瑟。

    截至2013年年底,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已经累计投入资金2.556亿元,完成造地1.35万亩,栽植优质核桃35万株,初步建成了一个集核桃种植加工销售、设施蔬菜种植、养殖、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园区,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机制——“葫芦峪模式”。

    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地处平山县东王坡乡,全乡可开发利用的荒山、荒坡有20多万亩,大部分荒山、荒坡早已承包到户,可由于开发投入大、见效慢,一家一户的“荒山所有制”形式,使当地乡亲们一直无力单独改变荒山的模样,几十年过去了,大多数荒山、荒坡面貌依旧,群众生活依然贫穷。当地村民说:“尽管高岗旱岭地大多是‘望天收’,产出微薄,但这仍是农民的‘命根子’,谁也不舍得丢掉。”

    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要开发荒山,就必须破解土地流转、整合荒山的难题。将荒山荒坡的经营权流转给公司,农民最关心的是“你把地拿走挣钱,我怎么办?”围绕满足农民的合理利益诉求,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探索出了“购、股、租、换”四种方式整合土地资源,确保农民“近期收入不降低,远期收入有增长。”

    大规模开发荒山,发展现代农业,需要投入巨额资金,钱从哪里来?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思路抓农业,创新融资机制,吸引社会资本,为园区发展注入了“源头活水”。在前期股东出资、争取政策资金的同时,该园区采取了“林权抵押贷款、林权转让融资、市场招商引资”等方式,较好破解了资金不足的难题。

    “林权抵押贷款”,就是公司取得荒山、荒坡使用权后开山造地,发展经济林,办理林权证,用林权证抵押向银行申请商业贷款;“林权转让融资”,就是公司将园区内土地进行平整,栽植经济林,配套水电路,将林权有偿转让给城市居民或其他经济体;“市场招商引资”,就是在保证园区建设统一规划的前提下,主动引进投资单位进区开发建设,收益按照股份分成。同时,公司将所有社会资金再次用于开山造地、基础设施、生产装备,形成了“融资——建设——见效”的良性循环,实现了投资大、见效快、产业化水平高的预期目标。

    “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租、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,规模开发荒山资源,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基地,实现了山场资源的规模化开发、园区式建设、循环式利用、产业式扶贫,成为农民致富的‘聚宝盆’。”平山县农开办主任齐国利总结说。

    如今,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在已开发的荒山、荒坡上新栽植核桃树35万株、生态树木18万株,荒山秃岭逐年变绿,实现了政府得绿、农民增收、企业挣钱,把一座座荒山变成了“金山”。

    发展家庭农场 带动群众致富

    2007年,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成立。

    2013年12月5日,公司与河北省供销总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打造农业规模化发展、农产品流通和深加工等平台,并开始利用供销系统广泛的销售网络、电子商务平台,进军国内外市场。

    短短几年,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令同行羡慕、令社会关注的骄人业绩。其中,在实践中日益完善的新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在葫芦峪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项目运行过程中,公司按照“工厂化运作,企业化管理”的理念,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利用“大园区、小业主”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机制,将农民利益与园区利益拧成了一根绳。

    “大园区”,就是依托公司集中治理、连片开发,改善丘陵山区的基本生产条件,统一组织实施主导产业、统一提供生产物资、统一技术培训、统一制定规范的管理规程、统一产品品牌与产品销售的“五统一”,以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。

    “小业主”,就是在“五统一”的基础上,公司将已经栽植果树的山岭以沟、坡、片划分区域,初步以10—50亩为单元,对农民公开竞争承包。公司与承包者签订管护合同,分片包干。农户对自己原有的承包地和承包山岭有优先承包管理权,通过个性化、多样化种植提高收益。同时,当地农民成为园区的“产业工人”,实现了“不离家门创业,足不出村打工”。

    “‘统’有利于共享资源,实现规模效应,‘分’则有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。所以我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,探索出了‘大园区、小业主’的管理机制,实现了‘统’‘分’的有机结合。”总经理刘建忠介绍说。

    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,公司是投融资主体,合作社是利益分配主体,农民是荒山资源整合主体,三者互为依托,共担风险,共同受益。特别是“小业主”的承包管理办法,有效增强了广大农户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,使基础设施完好率达100%、树木成活率97%。

    在利益分配机制上,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实行的是两次分配:在村集体或农户将土地、山岭资源的使用权流转到公司的过程中,“购、股、租”实行的是一次分配;农民腾出时间外出打工,或承包管理公司已栽种果树山场以及在公司打工是二次分配。

    东王坡乡下峪村的刘书国告诉记者,他们村人均地少,以往多数青壮年靠外出打工挣钱。现在园区造出来了这么多梯田,村民中几乎家家都能沾上园区的光。园区的工人还能挣到租金(红利)和工资两份钱。

    刘书国只是300多名依托园区脱贫致富群众中的一员。据统计,去年项目区群众的人均收入同比园区开发之初的2000多元,增加了2倍多。

    在苗圃基地,100亩覆盖地膜的大马士革玫瑰已栽下了秧苗,塑料膜下的水珠在阳光下格外晶莹剔透;在蔬菜大棚基地,60个塑料大棚、操作房整齐划一,园区的“工人们”已铺好底肥,开始着手种植薰衣草、时令蔬菜;在农产品加工园区,占地10.6亩的气调保鲜库地基已完成土地平整……昔日一片荒芜的葫芦峪,如今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干劲儿,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

    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“瞄准国内外市场,大力引进和运用农业科技新成果,借助科技的力量,在荒山、荒坡上实现高产、高效,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。”展望未来,年已花甲的刘海涛信心十足。

    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持续发展

    “一把锄头一把镰,一个背篓用一年。”长期以来,工具简单,收成“靠天”是山区农民种地的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“俺种了大半辈子地,现在才知道种地还得讲科学。”东王坡村民刘国书笑着说,他在园区承包管理着50亩核桃树,两年多的经历让他对种地有了新的理解。从核桃的矮化密植、有机肥料的使用,到什么是有机食品,刘国书说得头头是道。“公司有专门的技术员进行指导,只要用心学,过不了几年,俺也能成为‘土专家’!”

    要搞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,一定要有先进的科技来支撑。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是如何用科技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呢?

    为避免开发的盲目性,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花费上百万元,聘请河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、燕山大学规划设计院等机构,为园区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规划。

    “按照十年规划,葫芦峪农业开发园区逐步发展为以优质核桃种植为主,集高效设施农业、旅游观光、立体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特色农业高效园区。该项目设计王坡、宅北、孟家庄、下槐、西柏坡五个乡镇,总面积26万亩。项目按照‘54321’总体思路进行布局,即:五大种植基地,四大农业科技园区,三大养殖基地,两大自然风景区、一条农业产业带。项目总投资15.18亿元,建成后,年实现总产值8.79亿元,实现利润3.08亿元。”项目部经理尹利鹏兴奋地介绍。

    荒山、荒坡的开发建设,有两个关键条件:一是水、二是土,农业园区要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。

    在一块块核桃树地里,树上或树下都有一根黑色细塑料管,据园区技术人员介绍,这种节水灌溉方式叫根部小管注流,造地时预先铺设好,水闸一合,既省水又省力。

    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合理设计的水利配套设施。为此,公司请专家进行实地勘查,给园区设计了一整套水利体系:利用自然降水,分区域布设了11座蓄水总量55万立方米的塘坝,18座扬水站、31个蓄水池与之配套,并通过输水管道延伸到每棵树苗。同时,为确保自然降水量偏少的季节用水,园区还打了6口机井作为灌溉的备用水源。

    核桃树苗之所以能长的茁壮,也要讲究科学技术。在公司人员的指引下,一片“要保持原貌给子孙看的”荒山展现在眼前:沟壑陡峭,杂草丛生,山坡上裸露着片麻岩。据介绍,开发这样的荒山,要保留住原来的坡面,在此基础上开挖水平沟,1.5米深,1至2米宽,沟里全部填上好土。这种名叫“隔坡沟状梯田”的表层垫土厚度都在40厘米以上,底下用鸡粪做底肥,加上完善的水利设施,“基本上种啥长啥”。

    在园区开发建设初期,也走了不少弯路。“最早整理出的好几千亩地,虽然看着挺壮观,可种上核桃树苗后就是不长!“经过专家会诊,才找到了现在这种方法。”公司员工介绍说,他们聘请了全国知名的核桃技术专家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担任技术总顾问,并由李保国牵线将公司的核桃基地定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科研基地。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,并将园区定为该院的综合试验基地。

    解决了水和土的问题,开发出的“良田沃土”要种什么、怎么种?现代农业要大发展,就要形成循环经济、高效经济。公司董事长刘海涛一语道破了其中的“奥秘”:之所以选择薄皮核桃为主要栽植树种,是因为核桃生长环境要求不高,可在岗坡次地、沟谷、地埂栽植,容易管理、产业链长、附加值高;另一方面核桃可以和杂粮、苜蓿、药材等进行间作,从而能充分利用土地,增加产出。此外,梯田边沿种植苜蓿草,既可防止水土流失,改良土壤,又能给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。河北新闻网

【责任编辑:宋瑶】
分享到
更多

想爆料?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-67562054,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(@河北新闻网官方)或通过投稿邮箱:(hbrbwgk@sina.com)提供新闻线索。

实用资讯
  •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
  • 法律顾问: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
  • www.hebnews.cn copyright© 2000 - 2014
  • 新闻热线:0311-67562054 广告热线:0311-67562966 新闻投诉:0311-67562994
  • 冀ICP备09047539号-1 |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312006002
  •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冀)字第101号|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
  •  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